印度人在美做CEO 中国人却做底层 我们到底差在哪里?(组图)

发表:2018-05-30 08:5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印度人在美做CEO中国人却做底层我们到底差在哪里?
印度人(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5月30日讯】根据美国联邦人口普查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截止2017年,美国华裔已经超过了508万人,是仅次于墨西哥的美国移民人口第二大输出国。

而排在中国后面的第三大输出国,也已不是古巴,而是印度。美国印裔的人数已经达到412万,27年间增加了足足230万移民。

据《精英说》报道,近10年来,印裔在美国的表现十分抢眼,硅谷三巨头——苹果、谷歌和微软,印裔已经收割后两个的CEO宝座。

此外,摩托罗拉、诺基亚、软银、Adobe、SanDisk、百事可乐、联合利华、万事达卡、标准普尔等等这些知名行业巨擘,全部选择聘用印度人担任CEO。

硅谷各公司食堂里的咖喱味一阵重过一阵,员工经常开玩笑称,已经可以根据每家食堂里的咖喱味,来判断这家公司的印度人比例了。

印裔在美国的中位收入是全美平均水平的两倍,超过华裔。另一方面,这两年印度学生赴美留学人数的增长量几乎已是中国的三倍。

这些赴美发展的印度人,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赴美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背景相似,在美的学业职业轨迹也很相像,皆是在本国完成了大学本科教育后,来美进修,在科技公司里闯出一片天地。

然而印裔人取得的成就,远比华裔移民高得多。不仅在企业界开起了“总裁俱乐部”,在政界学界同样锋芒毕露。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尼汀・诺里亚是印裔的,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院长苏什・库马尔也是印度人……

为何人数取胜的华裔群体,拼不过后来居上的印裔?出身在那样一个国度的印度人,到底有哪些品质被一家家跨国企业看重?

敢于表达

中国学生对印度群体成功的最大误解,就是认为“英语是他们的母语,他们有天然优势”。事实上,80%的印度人母语还是印度语,英语只是第二语言,真正把英语当成第一语言的仅仅只占2%。

印度人在美做CEO中国人却做底层我们到底差在哪里?
印度英语speaker数据(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因为有过英国殖民的历史,印度国内对英语的使用的确更为广泛,思想习性也相对西化。这在无形之中帮助印度学生即便是满口不太标准的“印度式英语”,也不会拘泥于口音上的偏颇,词能达意即可。相比之下,中国学生通常更纠结“字正腔圆”,在流畅度和感染力上都逊色不少。

印度人敢说会说,不只是民族文化使然。在印度的中学和大学里,学生社团极其丰富。而社团的负责人都是像美国总统竞选那样民主产生的,想要成为领袖得先有好的口才。这也让印度学生从小锻炼了沟通协调能力,有着较强的演说本领。

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要是去剖析同一时期移民美国的华印裔家庭,会发现,华裔家庭的教育明显会重理轻文,印裔则更关注孩子的语言与文科的学习。

拿竞赛成绩来说,华裔学生常年活跃在STEM领域比赛的一线,美国的数学奥赛队的主力军近几年来一直是华裔。

印裔孩子虽然也在理数化上表现不俗,但远远不及华裔优势明显,可他们却蝉联了全美国青少年英语拼字比赛连续13届的冠军。要知道这是一项极其考验英语功底的比赛,能从数万美国本土中小学生中脱颖而出,印裔家庭在语言教育上的成功不言而喻。

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印度学生愿意也更容易融入美国学生的群体,去和本土学生打成一片,在职场上同样十分受用。与其他亚洲国家的移民相比,印裔会花更多时间去社交,更敢于表达自己、展现自己。

学得更广

从学历上来看,硅谷中的华裔拥有博士学位比例很高。绝大部分印裔同样也是从基层技术岗做起,但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不及华裔三分之一,更多人只是止步于硕士学位,按理在技术基础上是不如华裔工程师的。

如果照国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推论,技术过硬才是晋升的先决条件。虽然美国企业也有从技术人才中选拔提升的传统,但更多只适用于中低层,想要进入公司的中高级管理层,仅仅懂技术是万万不够的。

再翻开印裔高管的简历,可以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有MBA学习的背景,皆是“技术+管理”型的复合人才。而据统计在硅谷,拥有MBA学位的印裔占28%,华裔只有7.2%。

印度虽然经济落后,但培养管理型人才,比中国起步早了近30年。以印度管理学院IIM为代表,IIM作为印度管理人才的摇篮,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和麻省理工学院sloan管理学院合作成立了IIM加尔各答分校,60年代又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了IIM阿默达巴德分校,IIM现今在国际上的地位,让所有中国的商学院都望尘莫及。

如今在印度学生眼里,不论从文从理,学MBA学管理都是默认的必修课。一些印裔经理人宁愿挤在合租公寓楼中,也要花钱去上MBA课程。

与之相比,中国学生的专业学习上就比较片面,更崇尚“术业有专攻”,大多是等到工作遇到瓶颈才会想要去提高。

事实也证明,当下社会需要的是如“技术+管理”这类的复合型人才,这恰恰为中国学生所忽视,我们在硅谷能看到得更多的是甘心在基层码代码的中国工程师。

适应力强

印裔CEO兄弟文迪.邦加和安杰.邦加,前者是联合利华公司前任CEO,后者是万事达卡现任CEO,曾经轰动一时。一家走出了两个500强CEO,媒体纷纷地想向他们取经。邦加兄弟的回复是,他们觉得自己成功源自于走南闯北的童年经历。

邦加兄弟父亲是印度陆军中将,他们每隔几年就得跟着部队搬一次家。“你必须适应新朋友、新地方,无论你去哪里都必须创建你的生态系统。”而这种能应对多元化环境挑战的能力,恰恰是跨国企业高管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

百事可乐CEO卢英德・诺伊,本来是在印度本土的一家纺织企业工作,后来揣着500美元赴美读书才留在美国工作,进入百事高层她只花了短短7年,5年后又被提名为了CEO。她说:“我没有什么神奇的配方,我只有谦虚学习的精神,适应环境的灵活性和对成功的执着追求。”

有效团结

印裔在海外有着“抱团文化”。随着30多年前第一代硅谷印度创业家的崛起,他们意识到移民来美的难处与障碍,开始毫无保留地帮助前来追随的同国老乡。

经过几代印度企业家的努力,硅谷早已建立起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印度圈生态,各类行业协同编制出了一张强大的人脉关系网,印度员工常常能享受很多额外“福利”。

以1992年成立的硅谷印度企业家协会为例,这个协会和12个印度城市对接,专门帮助初来乍到的印度青年“寻找导师、拓展人脉、创业孵化和资金支持”,力图培养新一代硅谷的印裔创业者。此般保姆式的“拔苗助长”虽也受到不少其他群体的诟病,但功效着实显著。

相较之下,中国人虽说也喜欢扎堆,却更多是为了逃避社交尴尬的无效“抱团”,在真正的职场竞争上没有“利他共赢”的处事哲学,甚至还会内斗排挤,缺乏职场高情商。

格局和胸襟往往能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印裔的“抱团文化”从侧面反映了印度经理人的做事心态和管理艺术。

沃顿商学院曾有一项调查,多数印裔高管在陈列自身的核心责任时,会把成为员工的导师和榜样作为首要目标之一;在分析自身企业的成功原因时,毫无例外地将成绩归功于企业的所有员工,不觉得是自己的功劳。

印裔高管都是非常尊重员工,喜欢成就他人,为人谦卑低调。萨蒂亚・纳德拉荣升微软CEO后,给全体员工的第一份邮件开头是:“这是一个让我非常谦卑的日子。”桑达尔・皮查伊在谷歌,则被描述为是一个有些自贬但备受同事敬爱的人。

印度人没有中国人普遍的浮躁傲慢,具有更加宏大包容的心胸,这样的人格特征无疑更适合美国企业文化,能团结凝聚起更多力量。

责任编辑:傅美萱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