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发话:养老教育医疗,才是赚钱的好地方!(图)

作者:卢布,胡必成 发表:2018-08-05 08:0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内需
中国社会将走向何方?(Pixabay)

【看中国2018年8月5日讯】或许很长时间内,整个社会,都很难从对疫苗的恐惧中完全走出来了。

大家痛斥上市公司长生药业,满满都是商家黑心肠,不把病人的命放在眼里。不过,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前不久《经济参考报》发表题为《养老、教育、医疗有望成拉动内需三驾马车”》的文章。文章说,当前,养老、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刚性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有望成为我国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业内人士的建议,政府应出台激励政策,欢迎资本进军相关“蓝海”产业,以市场化手段提供相应服务。

之后,官媒大批转载了这篇文章,而《经济参考报》也是由新华社主管主办的报刊。也就是说,如此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纸评论,它还预兆着今后政策的走势和方向——恐怕不久之后,只追求利益至上不顾人命的,不仅仅是疫苗了,在养老、教育、医疗下的各个细枝末节的支流里,老百姓的权利,更加不值一提。

文章流传之后,也有大批网友愤怒:这是在研究如何赚老人的钱,如何赚学生的钱,如何赚病人的钱。

三驾马车还是三座大山?

作为最基础的民生事业,养老、教育、医疗,在变身成为“三驾马车”之前,还有个名字,叫老百姓的“新三座大山”——花费不仅太高、太沉重,而且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越来越重,根本不知道何时有停止增长的那一天,也更加不敢想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哪怕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新中产们,在这三座大山面前,也毫无生气可言。无论是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还是摧毁一个中年人有多容易,这些议题为何频频刷屏,想必早已不陌生。

而这幕后的推手,就是对这三个领域的部分市场化。

养老行业市场化,是畸形人口结构底下的“制度创新”。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87亿,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与老龄化社会伴随的是,全国大面积出现养老金“空账”,2016年,13个统计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的可支付月数已不足1年。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为了把养老这个烫手山芋扔到市场里去,可谓用尽奇招:兴建养老院定制养老服务、鼓励“以房养老”、提倡延迟退休……前阵子还出了鼓励老年人创业这样的政策——左手把老年人多年的积蓄砸向外强中干的资本市场,右手把老年人变身为廉价劳动力,真是一举两得。

教育行业市场化可以说早已根深蒂固,教育近些年一直是市场热捧的领域。原因无非在于捕捉到了父母对阶级下沉的焦虑,特别是在知识分子即精英的社会里,教育意味着阶层再生产,意味着不被社会甩远。对城市中产来说,“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并非虚言。

2017年,汇丰银行曾对946位中产及以上经济条件的中国家长展开调查,发现中国家长的平均教育支出为42892美元(约合人民币29万元),其中93%的家长会花钱给孩子请私人辅导。不少学校老师也经不起这般诱惑,义务教育的课上扯扯淡,市场化的辅导班里讲重点,已不是什么罕见的事。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成了有钱人的特权,教育不公平愈加凸显。

至于医疗行业的市场化,最近的各类事件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保命救命的疫苗成了商品,也成了索命的缰绳。这几年的医疗改革,改来改去,医保范围越来越窄,而私立医院、医药商品的空间却越来越大。

今年2月,《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就很鲜明的告诉你:只要医疗行业有利可图,它就能花光你的钱,还不一定救不了你的命,医保就成了摆设。当一部《我不是药神》感动了半个中国,大家高声齐呼不仅是格列卫,所有救命药都应该纳入医保范围时,等到的却是要把医疗也进一步市场化拉动内需的央媒发声,不知又会有多少穷病患者,要病入膏肓。

市场化还是政府买单,这个博弈在这三个领域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在目前的社会场域中,只要市场拉开了一个口子,让某个行业有利可图,所有的优质资源都一定会向资本集中的地方汇集——好老师离开学校的清水衙门选择收费高昂的辅导班,好大夫离开公立医院只给部分贵族看病……这样的情况已经并不罕见了,这也就成为养老、教育、医疗这三个行业花费越来越高的原因。

而根据《马车》一文,现在是连这个博弈都不要了,直接把这三个行业推向资本,全盘市场化。可以想见,到时即使部分地区向要推进公平,也不会有什么优质的资源愿意向付不起钱的人服务了。

那时候,三座大山恐怕可以成为三座坟墓。毕竟,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民生领域能驾上马车吗?

《三架马车》一文的主要落脚点还在于,用养老、教育、医疗把内需拉动起来,才能进一步给国家经济注以生命力。文章认为,供不应求的养老院、大受追捧的校外培训机构、去国外治病的需求增加,说明养老、教育、医疗刚性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既然老百姓有需求,就可以用来拉动经济增长。

但这可能实现吗?答案是否定的。

前文已经说明,在目前部分市场化的环境下,大部分的中产为了满足基本需求,已经疲于奔命;而对广大低收入群体而言,不少人已经直接弃疗——留守儿童无学可上、农村老人自杀率走高。或许一开始,有些人还能倾家荡产给孩子上学、卖了房子给父母治病,但又能有多少家庭经得起这样的消耗,当大部分人都没钱投入这三个领域,内需的拉动又从何谈起。

医疗、教育、住房不是一般消费品,而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如果看病、上学、住房都成为消费不起、不敢消费的“商品”,这到底是拉动内需,还是在抑制内需?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房地产的例子就摆在眼前。曾几何时,也有人呼吁要“用房地产业的发展拉动内需”并很快通过政策调整付之于实践。但经历了十年的短暂春天之后,如今,大城市的房价越炒越高,成了富人不敢接手的泡沫、穷人不敢想象的高墙;而中小城市的房价大面积塌陷,空置率一路走高。不要说拉动内需了,如何保住随时掀起巨浪的楼市,已经成了各地政府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可谓举步维艰——好的地段、设计团队……所有优势资源都已经向商品房市场集中,谁会理会保障社会公平的保障性住房。

优势资源成为塑料花,一些人盆满钵满,却担心有一天泡沫爆炸而一文不值,另一些人望尘莫及。在这样的结局下,房地产再也不能拉动内需——有钱人不敢再接手,穷人没钱接手,只有一群焦虑万千的中产们,在房子面前拼劲力气,战战兢兢地分一杯羹,又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把碗砸了,跌回了底层。

因此,把保障民生的领域完全推向市场,把基本权利当作商品来卖,指望他们成为“马车”,根本不符合政治经济学原理,不可能实现。

同时,一个有良心的政府,不应该让这一幕出现。

如果说一次分配已经交给了市场,通过资本雇佣、利润分割,一个阶级分化的社会格局已经形成;那么在二次分配领域,就需要政府有形的手出力,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平等。

养老、教育、医疗,这三个领域正是需要政府出手的地方,关乎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再将其交给市场,必然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关于美好生活的一切都会与价格挂钩,没有钱的底层,恐怕是要与其无缘了。这在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不应该出现的。

因此,靠养老、教育、医疗来拉动内需,无异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

拉动内需,对促进就业、稳定经济增速,都有着重要作用。如果不应该用民生领域作为“三驾马车”,那么,什么才是拉动内需的方法?

至少,无法忽视的是,拉动内需,需要的是老百姓消费得起,而非通过市场化把生命必需品的价格疯狂抬高。只有让百姓有持续的收入,才能让拉动内需细水长流。

所以,需要的是,提高百姓的稳定收入,使人们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变成持续的消费力。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对企业的劳动用工状况加以监察,特别是对不稳定用工的工人加以特别注意和保护,才能更好的保障国家的经济稳定,同时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土豆公社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