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人性探险之旅(图)

作者:禾子整理 发表:2024-02-26 10:1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读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极好的哲学入门书。(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千古以来,哲学的道理和逻辑之深奥,令许多人对大部头的哲学著作望而生畏。然而,有一本书例外。

苏菲的世界》,被誉为入门哲学读本,为北欧挪威中学哲学老师乔斯坦‧贾德所著。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销量达到300万册。已有3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三亿册。这本书也奠定了作者当代全球十大作家之一的地位。《苏菲的世界》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这本书打破刻板说教模式,将哲学知识融入小说,阅读来简单易懂。它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一部哲学书竟然写得引人入胜、动人心弦,引导世人对生命、对历史、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

故事从14岁女孩苏菲收到一封匿名来信拉开序幕,在来来往往的书信中,慢慢解开了哲学的神秘面纱。“你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苏菲的世界》最开始提出这两个问题。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导师艾伯特现身,将苏菲带到苏格拉底面前,让天上的哲学回到了地上,人们开始更关注自身的灵魂、幸福、思想。

中世纪的哲学,已经有了宗教的影子,随着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代的到来,哲学家回归本心,更加关注人道主义,回到最初“我们是谁”的溯源;在这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诞生了康德、黑格尔等时代性的哲学家和思想。

这时,达尔文来了,带来了进化论;马克思来了,带来了唯物论,弗洛伊德在梦中也来了,煞有介事地陈述着潜意识的力量。最后,20世纪,尼采又一次试图踏上寻找自我的路。这些哲学家带来了不同的学说,但都没有说出世界的真相⋯⋯

如今的时代,除了“我是谁”,我们还想知道世界从哪来。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答案?

书的结尾,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艾伯特,在哲学领域追寻自我的冒险之旅中,意识到他们存在于上校写给女儿席德的书里,只有不断思考自己的存在,才能在书本结束之前突破重茧,大概这个情节也是受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的影响。

此书以小说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西方哲学史。情节方面,这本书有两条线,一条是哲学发展和哲学精神的系统介绍;另外一条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作为小说情节中出现的一本书中的虚构人物——如何获得自由的过程。

书中有很多智慧名句,句句直抵人心,启发人寻找自己和世界。

第一:“认识你自己”

“这个世界不可能大家都喜欢我,我也不需要每个人都喜欢我,我只能说很多人还不了解我。”

苏菲收到匿名来信,邮戳来自黎巴嫩。她拆开信,发现里面只有三个字:“你是谁?”“我就是我呀!”苏菲脱口而出,但似乎又感觉这个回答并不完美。她忽然意识到“她居然不知道自己是谁”。就在她迷惘时,匿名信接二连三地寄来,指引她穿越到悠远的古希腊,去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世界里寻找答案。她看到,在德尔菲神庙入口,刻着一句苏格拉底的话:“认识你自己。”这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宣言。

当崇拜者恭维苏格拉底的智慧时,他却说,他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当反对者判他为死刑时,本来可以申诉豁免的他,却选择慷慨赴死。面对赞扬,他不为所动;而对于侮辱,他不屑反驳,更不乞求他人了解。

在他安然自洽的背后,正是“对自己的正确认知”,他用生命对信仰坚守。

苏格拉底的故事启发人们,活在世上,只有抛开他人的种种定义,认清自己,你才能成为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

第二:向死而生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无法体会活着的滋味。”

不断寄来的匿名信,为苏菲打开了欧洲哲学的画卷,引导她用哲学思维重新看待生命。

书中有句话: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大多数人总是要等到生病后才了解,能够活着是何等的福气。”

心情不好的时候,苏菲常常跑到花园中静坐,怀念死去的祖母。祖母一生为家庭操碎了心,却很少顾及身体。直到身患重病,祖母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历史上,亚历山大皇帝面对死亡,写下三大遗愿:一是他的棺材必须由医生抬,二是通往墓园路旁撒满金银财宝,三是把他的双手放在棺材外。三大遗愿旨在告诉人们:再好的医生,面对死亡也无能为力;毕生追求财富,却是在浪费时间;每个人都是空手而来,撒手而去。

书中还提醒我们:“人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身体或心灵不平衡,保持健康的方法就是节制饮食,保持和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

苏菲以少女天生的悟性,明白了生与死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苏菲以少女天生的悟性,展开她的哲学世界探险。(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第三、关于认知

“我这辈子只见过黑色的乌鸦,但这并不表示世间没有白色的乌鸦。不能否认世间可能有白色的乌鸦。我们几乎可以说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去找白色的乌鸦。”

书中,哲学家康德指出:“时间和空间就像红色眼镜,限制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让苏菲理解这句话,匿名信的主人艾伯特不再继续写信,而是从幕后走出,以哲学老师的身份给苏菲授课。艾伯特要苏菲戴上一副红色眼镜,瞬间,苏菲笼罩在红色世界。

紧接着,艾伯特告诉苏菲,即使你看到是红色,也不能说世界是红色的。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往往藏着最容易忽略的真相。

尼采说:“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而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人这一生,眼光有边界,思维有高墙。事实上,生活中,因为一句话,一件事,我们就武断地下结论,把冰山一角当成全世界,很容易就跌入偏见的陷阱。

第四、你看世界的角度就是你的高度

“没有任何事物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发生都有其必然性,因此当命运来敲你家大门时,抱怨也没有用。”

卡尔维诺有句名言:“心灵的秩序是对抗世界的复杂性。”苏格拉底也说:“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地选择,理智地面对,勇敢地接受。”

人这一生,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无奈与遗憾。与其抱怨数落,不如允许一切发生,允许世界的不完美。在不幸之中寻找幸运,然后,以乐观心态重建未来的支点。

中国的《菜根谭》中写道:“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常常清理排空,我们才能有足够的空间,装下鲜花和喜悦,点缀我们的生活。

阅读《苏菲的世界》像是一趟奇妙之旅,在惊险的悬疑故事间,不知不觉地穿越了整个欧洲哲学发展史。书中,千百年来智者先贤的思想,如星火般缤纷绥烂,照亮了人类精神的夜空,也指引着我们,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故事的结尾,苏菲得知,自己的身世充满了奇幻色彩。原来,她不是一个真人,她和哲学老师艾伯特,都只是军官艾勃特的虚构人物。而艾勃特目的,只是为了用小说的形式,教导女儿席德哲学知识。当女儿席德将小说读完,苏菲的使命,就结束了。

知道真相后,苏菲选择顺应和退出。她不再幻想,调整好状态,和老师艾伯特来到海边,泛舟海上,最后消失在海湾尽头…

小说结尾有句话令人动容:“当我们仰望天空时,其实是试图找到回到自我的路。”

总体而言,《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极好的哲学入门书,令人在读虚构小说的同时漫游哲学史,而哲学的思考方式也是我们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需要静下心来慢慢重新拾回的。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