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成语“纨绔子弟”的来历(图)

作者:简秀娟 发表:2024-05-16 10: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清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三
成语“纨绔子弟”和古人所穿的服饰有关。图为清〈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三月〉(局部)。(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纨绔子弟”这一词语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它通常用来形容不务正业、整天无所事事的富家子弟,是个贬义词。那么,为什么会将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叫做“纨绔子弟”呢?其实,这和古人所穿的服饰有关。

“纨”“绔”是古代的服饰

上古时期,人们称上半身的服饰叫做“衣”,下半身的服饰叫做“裳”。所谓的“裳”,指的是现代人所说的裙子,也就是说,上古时期是没有裤子的,当时的人下半身穿的是裙子。

天冷的时候穿着“裳”这种裙式的下衣,风必然会往里边灌,不够保暖,所以有钱人为了不让腿部受凉,通常会在“裳”的里边,为两条腿套上长筒袜,这种袜子就称为“绔”;更有钱的人,则会选择细滑的丝织品,因为这样比较容易穿、脱,而且也比较美观,这种由细丝做成的袜子就叫作“纨”。在古代,能穿得起细丝做的袜子,一般都是富贵人家,所以,“纨绔子弟”后来就泛指有钱人家的孩子。

“纨绔子弟”发展成贬义词

“纨绔子弟”这则成语出自《汉书‧叙传上》:“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裤之间,非其好也。”内容描述的是西汉经学家班伯的故事。班伯熟读《诗经》,颇有见地,经过大将军王凤的举荐,班伯受到皇帝的召见,皇帝非常崇尚经学,见班伯谈吐不凡,就任命他为中常侍,并派他到金华殿讲授诗书,班伯在那里如鱼得水,满腹才学有了施展之地,但好景不长,不到几年,就因金华殿授业传统不再继续而中断了,没有了讲学之地,班伯便与皇宫王室子弟们为伍,整天处于“绮襦纨绔之间”。“绮襦”与“纨绔”指的是贵族子弟们穿的细绢裤。

在古代,“绔”并不是一般人能穿得起的,因此,在普通人连“绔”都穿不起的情况下,富家子弟不仅能穿得起“绔”,还能穿得起由价格更高昂的细绢所制成的“纨”,这样就更突显出“纨绔子弟”的骄奢淫逸了。

《礼记》中说:“衣不帛襦绔。”意思是说,儒家认为不能用丝帛来制作襦和绔。襦和绔这指的是内衣,用丝帛这么好的材料来制作内衣,当然是过于奢侈了。但是那些没有遵循先贤教诲的富家子弟,仍然选择用昂贵的丝帛来做“绔”,如此一来,“纨绔子弟”就渐渐的发展成带有贬义的词汇了。

来源:看中国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