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过年的知名习俗(组图)

发表:2024-02-10 19:4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清《金廷标岁朝图》之局部图。
清《金廷标岁朝图》之局部图。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针对诸多节日应该如何庆祝,早就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例如关于过新年这一事,迄今还相传许多根深蒂固的习俗与禁忌,代代相传,韵味无穷。今天就一起来了解关于过新年的常见习俗,例如祭灶、贴春联、贴年画、拜年、守岁等等。

过年习俗

祭灶

在豫西南地区,一进入黄历腊月,年味便一日浓过一日,到了腊月二十三,基本上就已经进入年关了,民间俗称腊月二十三为“小年下”。而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则正式掀开了过年过年的帷幕。

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关。”旧俗黄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祭灶的风俗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周代已成习俗。“祭灶”最早叫“纪灶”,即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于火的出现,人类才由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过渡到吃熟食,喝开水的时代。所以上白天子,下至庶民,对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诚的。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在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过年扫尘的风俗。这一习俗带有百姓辞旧迎新的希冀。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过年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濬明渠暗沟。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讬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是中国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过年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年画

过年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讬着民众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清董诰绘高宗御笔甲午雪后即事成咏诗
清董诰绘高宗御笔甲午雪后即事成咏诗。

祭神

除夕之夜,在南阳有两种祭神的习俗,都表现了人们向往生活太平发家致富的愿望。一个是等待开天门:到半夜子时,人们说玉帝要大开天门,为民间赐下金银财宝,此时不管院中的任何杂物,只要拿到屋里就会变成金银财宝;另一个习俗是挂天灯--在院中立起一支高杆,或在高树上顶端绑上一滑轮,晚上把点着的灯笼拉上顶端,照得满院通明,以防止九头鸟飞临。《齐东野语·鬼东鸟》有载:“鬼东”俗称九头鸟……昔传此鸟有十头,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故闻之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

祭神仪式在晚饭之前,红烛放光,鞭炮齐鸣,大家会向众神焚香祈祷。晚饭之后,便开始了“守岁”活动。

守岁

守岁是除夕节的第一个内容,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优良传统。唐代长安城里的富贵人家在庭堂里点燃粗长的蜡烛,男女老少团聚在一起,说古论今,谈笑风生。“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就是描写的这种除夕生活情景。人们守岁通宵不眠,“银烛未消窗送曙”的时候,除夕活动方才宣告结束。

拜年

新年初一,早起的人们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整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在新的一年里能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过年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音,故民间认为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后,就可平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时至今日,长辈分送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清姚文瀚《岁朝欢庆图》,绘制过年情景:妇女在厨房调理酒食。
清姚文瀚《岁朝欢庆图》,绘制过年情景:妇女在厨房调理酒食。

过年食俗

过年过年,除了扫房子、贴春联、请门神、送压岁钱、放爆竹等风俗习惯外,就是吃好喝好了。由此衍生的过年食俗寓意颇多。如吃点心果品等风俗习惯中,吃枣,寓意“春来早”;吃杏仁寓意“幸福来”;吃柿饼寓意“事如意”;吃豆腐寓意“全家都有福”;吃年糕寓意“一年比一年高”等等。

腌腊味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之所以要腌腊肉,是因为过去肉类在潮湿的地区不好保存,人们将新鲜肉类通过腌制、熏干或风干等方式,来让它在一段时间后变成容易保存的腊味。中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以广东省的腊味最著名。

祭灶果

腊月二十三,水果、糕点、“火烧”和灶糖,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食物,寄寓了人们对合家团圆的期盼的“火烧”,俗称灶饼或叫烧饼,圆而中空,外焦里嫩,面中添加香葱油盐,人见人爱,人人喜食。灶糖,是一种又黏嘴又黏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黏住灶王爷的嘴巴,希望他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说些好话。火烧即圆圆的烧饼。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像北方年糕以甜为主,南方年糕则是甜咸兼具。年糕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吃“年夜饭”

直到明清,除夕守岁之风经久不衰,并且内容愈来愈加丰富,气氛愈来愈加浓烈。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卷十二中说道:“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周宗泰《姑苏竹枝词》有云:“妻孥一室话团圆,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箸频教听忏语,家家家里合家欢。”除夕晚上,美味佳肴摆满了一桌,合家一起围坐,慢慢吃着除夕饭,享受着快乐又充实的天伦之乐。

畅饮屠苏酒

古人守岁到午夜后会饮酒。原来饮用的,是作为喜酒来喝、只以花椒和柏叶泡酒制成的椒柏酒。其目的是防病强身,后来才改用饮屠苏酒,并蔚为习俗。宋代人高承有云:“除夕守岁,饮屠苏酒乃是惯例”。原来屠苏酒不是一种只为节日助兴的酒,而是一种药酒。“屠苏”本是一种阔叶草。南方有些人家在房屋画个屠苏作为装饰,它作为药草泡在酒中就成屠苏酒了。据说此酒方是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明的。每年一到腊月,他便要分送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乌头、菝葜等多种药物所汇集成的药包给乡邻亲友,要大家以药泡酒,在除夕时饮用,好预防瘟疫。从唐代起,喝屠苏酒就成了除夕的风俗。

团圆夜包饺子与大年初一吃饺子

在过新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皮是面粉和成的,馅料则是五花八门,各种食材都可入馅。正统的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沾上醋、蒜末、香油等材料混合的酱油为佐料吃。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加上饺子形似元宝,具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其实,大年初一吃饺子在中国已有多年历史,这是中国北方的民间习俗。

清《金廷标岁朝图》描写欢乐庆祝新春的年节景象
清《金廷标岁朝图》描写欢乐庆祝新春的年节景象。(以上图片来源皆为国立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初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